大学酥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心理学书籍

心理学书籍

《教育心理学:课堂之窗》(英文名:Educational Psychology: Windows on Classrooms)

大学酥 2025-09-28 心理学书籍
本书以"理论-案例-实践"三位一体为结构,通过150+真实课堂互动案例,系统阐述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。第6版新增数字化教学与脑科学章节,演示如何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、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策略。被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评为"最具课堂指导价值的教科书",中文版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。
《教育心理学:课堂之窗》封面

一、基本信息

  • 作者:PaulEggen 保罗·埃根
  • 国家:美国(原著)/中国(译本)
  • 创作时间:2004年(第6版)
  • 第首次发表时间:2004年
  • 书名:《教育心理学:课堂之窗》(英文名:Educational Psychology: Windows on Classrooms)
  • 中文译名:《教育心理学:课堂之窗》
  • 最经典版本:第6版(北京大学出版社)
  • 出版时间:2009年12月
  • 翻译者:郑日昌
  • 出版社:北京大学出版社
  • 所属分类:心理学·教育心理学·教学理论
  • 推荐理由:
    • 首创"课堂之窗"实践分析框架,实现理论-案例-实践的闭环教学
    • 整合行为主义、社会认知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体系,形成教学策略矩阵
    • 提供差异化教学、课堂管理等20+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

二、书籍简介

本书以"理论-案例-实践"三位一体为结构,通过150+真实课堂互动案例,系统阐述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。第6版新增数字化教学与脑科学章节,演示如何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、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策略。被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评为"最具课堂指导价值的教科书",中文版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。

三、核心观点

教育心理学应聚焦真实课堂情境的改善

1. 三维理论整合:"行为主义塑造基础行为,社会认知促进自我调节,建构主义实现知识内化"
(原文:"Behaviorism shapes basic skills,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fosters self-regulation, and constructivism enables knowledge construction")

2. 差异化教学策略:"根据学生认知风格设计分层任务,特殊教育需求学生融入常规课堂"
(原文:"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ccommodates diverse learners through tiered tasks and inclusive classrooms")

3. 课堂管理原则:"预防性管理优于纠正性干预,建立积极师生关系是管理核心"
(原文:"Preventive management is superior to corrective interventions, with positive teacher-student relationships as the cornerstone")

4. 评估改革方向:"档案袋评估比标准化测验更能反映深度学习成果"
(原文:"Portfolio assessment reveals deeper learning outcomes than standardized tests")

四、经典句子摘录

'当教师开始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课堂互动时,教学就进入了科学化轨道'(第2章 课堂观察技术)
'特殊教育不是隔离,而是为所有学生创造适应性学习环境'(第5章 特殊学习者)
'元认知策略训练可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设计师'(第8章 高级认知过程)
'数字化工具正在重塑课堂评估的时空边界'(第15章 技术与评估)

五、推荐阅读人群

  • 师范生:建立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与教学决策能力
  • 在职教师:获取课堂管理、差异化教学的实操策略
  • 教育研究者:研究课堂生态与教师决策的关联机制
  • 学校管理者:理解教育政策背后的心理学依据

六、读者评价

'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TOP3,被300+师范院校选为指定教材' - 中国教育报2019年评价
'案例库覆盖K12全学段,解决了乡村教师培训资源匮乏问题' -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反馈
'第6版新增的脑科学章节极具前瞻性' -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

七、作者其他著作

  • 保罗·埃根:
    • 《有效教学策略》(1992)
    • 《学校与课堂组织》(1998)
  • 唐·考查克:
    • 《课堂中的动机激发》(2000)
    • 《教育问责制的心理学基础》(200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