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害羞心理学》(英文名:Shyness: What It Is, What to Do About It)
大学酥
2025-09-07
心理学书籍
本书首次从心理学角度系统解析害羞的本质,通过20年临床研究提出:害羞是社交焦虑的普遍表现,既可能阻碍个人发展,也可能成为自我保护的屏障。作者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理论基础,揭示环境压力如何激活害羞特质,同时建立"害羞诊所"实践模型,开发出包含认知重构、暴露疗法、社交技能训练的干预体系。

一、基本信息
- 作者:PhilipG.Zimbardo 菲利普·津巴多
- 国家:美国(原著)/中国(译本)
- 创作时间:1990-1991年
- 第首次发表时间:
- 书名:《害羞心理学》(英文名:Shyness: What It Is, What to Do About It)
- 中文译名:《害羞心理学》
- 最经典版本: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(ISBN 9787300110721)
- 出版时间:1990年(原著)/2009年(中文译本)
- 翻译者:段鑫星、王辉等
- 出版社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
- 所属分类:心理学/社会心理学/人格发展
-
推荐理由:
- 全球首部系统研究害羞心理的权威著作
- 结合斯坦福监狱实验提出社会情境对害羞的影响机制
- 提供可操作的社交技能训练方案
二、书籍简介
本书首次从心理学角度系统解析害羞的本质,通过20年临床研究提出:害羞是社交焦虑的普遍表现,既可能阻碍个人发展,也可能成为自我保护的屏障。作者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理论基础,揭示环境压力如何激活害羞特质,同时建立"害羞诊所"实践模型,开发出包含认知重构、暴露疗法、社交技能训练的干预体系。
三、核心观点
1. 害羞的双重性:"害羞既是自我保护的盔甲,也是人际交往的镣铐"
(原文:"Shyness is both a shield and a cage")
2. 情境触发机制:"特定环境会像开关一样激活个体的害羞反应"
(原文:"Context acts as an on/off switch for shyness")
3. 认知重构疗法:"改变对社交情境的灾难化想象是突破关键"
(原文:"Reframing social scenarios is the cornerstone of treatment")
4. 渐进暴露原则:"通过系统脱敏重建社交自信"
(原文:"Gradual exposure rebuilds social competence")
四、经典句子摘录
'害羞者的大脑像过度敏感的警报系统,将普通社交信号误判为威胁'(第3章)
'第一次主动交谈时的心跳加速,是神经可塑性改变的开始'(第7章)
'镜子练习:每天对镜微笑3分钟,重塑自我认知神经回路'(附录训练方案)
'害羞不是病,但需要治疗的是对害羞的恐惧'(结语)
五、推荐阅读人群
- 社交焦虑者:学习系统脱敏与认知重构技术
- 教育工作者:理解青少年社交障碍的干预策略
- 心理咨询师:掌握团体治疗中的暴露疗法应用
- 人格心理学研究者:分析害羞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
六、读者评价
"豆瓣8.5分,被《纽约时报》评为'改变千万人社交命运的里程碑著作'" - 豆瓣读书
"全球销量超百万册,入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必读书目" -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
"附带的社交训练手册比理论部分更实用" - 亚马逊读者@心理探索者
七、作者其他著作
- 菲利普·津巴多:
- 《心理学与生活》(Psychology and Life)
- 《津巴多普通心理学》(Psychology: Core Concepts)
- 《路西法效应》(The Lucifer Effect)
- 《英雄主义想象力计划》(The Heroic Imagination Project)
很赞哦!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