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独:回归自我》(Solitude: A Return to the Self)

一、基本信息
- 作者:AnthonyStorr 安东尼·斯托尔
- 国家:英国
- 创作时间:1988年(英文原版)
- 第首次发表时间:1988年
- 书名:《孤独:回归自我》(Solitude: A Return to the Self)
- 中文译名:《孤独:回归自我》
- 最经典版本:1988年Penguin Books英文原版(ISBN 9780140226423)
- 出版时间:2016年(中文译本)
- 翻译者:凌春秀
- 出版社:人民邮电出版社
- 所属分类:心理学·哲学·自我成长
-
推荐理由:
- 颠覆传统对孤独的病理化认知,提出独处是心理成熟的标志
- 融合弗洛伊德、荣格等精神分析理论,结合天才人物案例深度剖析
- 揭示孤独在创造力、自我整合中的核心作用,重塑现代人生活哲学
二、书籍简介
本书系统探讨孤独的本质与价值,挑战将孤独视为病态的传统观念。作者通过分析牛顿、贝多芬、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轨迹,论证独处能力与创造力之间的深刻关联。书中提出"内在整合"理论,强调孤独是完成自我认知、实现精神完整的必经之路,为现代人提供对抗社交异化的精神指南。
三、核心观点
1. 孤独的创造性价值:独处是想象力的孵化器,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源于独处中的思想实验
(原文:"The most fruitful ideas often emerge in solitude")
2. 自我整合机制:通过独处完成人格的"自性化",荣格理论中个性化过程的必经阶段
(原文:"Individuation requires confronting the unconscious in solitude")
3. 社会性异化批判 (原文:"We are more connected yet more alone in the digital age")
4. 存在主义疗愈:孤独是对抗存在焦虑的良药,维特根斯坦在沉默中完成哲学突破
(原文:"Solitude is the cure for the disease of being understood")
四、经典句子摘录
五、推荐阅读人群
- 创意工作者:理解独处对创造力的激发作用
- 心理学爱好者:学习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新视角
- 社恐人群:获得接纳自我孤独的理论支撑
- 哲学研究者:探索孤独与存在本质的关联
六、读者评价
"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心理学著作之一" - 《卫报》书评
"让我学会与孤独和解,反而获得了更多创作灵感" - 作家余华
"每个数字原住民都该读的数字时代生存指南" - 硅谷科技专栏作家
七、作者其他著作
- 安东尼·斯托尔(Anthony Storr):
- 《荣格》(Jung)
- 《弗洛伊德》(Freud)
- 《丘吉尔的黑狗》(Churchill's Black Dog)
- 《人格的完整性》(The Integrity of the Personality)
-
上一篇
《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吗?》
本书以"人类是否独一无二"为核心命题,从宇宙演化、生命起源、意识本质三个维度展开探索。作者结合最新科学发现(如系外行星探测、基因测序技术),论证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性:既是物质演化的偶然产物,又是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。书中既批判"人类中心主义"的傲慢,也反驳"宇宙无意义"的虚无,最终指向"人类的独特性源于对意义的追问"这一哲学命题。
-
下一篇
《布莱克威尔感觉与知觉手册》
本书是Blackwell实验心理学手册系列的核心分册,系统梳理感觉与知觉领域的实验研究范式与理论进展。全书分为感知觉基础、视觉系统、听觉系统、多模态整合、发展与个体差异五大模块,收录50余篇权威综述,涵盖从经典错觉实验到现代脑成像技术的前沿研究。书中特别强调实验设计的逻辑严谨性,通过"问题提出-假设验证-结果解释"的框架,为研究者提供可复制的研究模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