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Childhood and Society》(《童年与社会》)

一、基本信息
- 作者:ErikH.Erikson 埃里克·埃里克森
- 国家:美国
- 创作时间:1940-1950年(基于多年跨文化研究与临床观察)
- 第首次发表时间:1950年
- 书名:《Childhood and Society》(《童年与社会》)
- 中文译名:《童年与社会》
- 最经典版本:1950年W.W. Norton & Company首版(ISBN 9780393954806)
- 出版时间:1950年(英文原版);中文版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版
- 翻译者:高丹青、李其维(中文版)
- 出版社:W.W. Norton & Company(英文原版);浙江教育出版社(中文版)
- 所属分类:心理学·发展心理学·社会心理学
-
推荐理由:
- 发展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,提出"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",重构个体成长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模型
- 通过跨文化田野调查(如印第安部落、丹麦社区),揭示儿童期关键经验对终身发展的影响
- 首创"自我同一性"概念,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框架,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临床实践
二、书籍简介
本书是埃里克森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,通过融合精神分析学说与社会人类学视角,系统探讨儿童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心理社会发展规律。作者提出"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"理论,强调每个阶段的核心冲突(如婴儿期的"信任vs.不信任"、青春期的"同一性vs.角色混乱")需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解决。书中结合对玛雅儿童、丹麦青少年等跨文化群体的观察,论证了家庭、学校、社区等社会结构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塑造作用,被誉为"发展心理学的圣经"。
三、核心观点
1.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:个体成长经历八阶段,每阶段需解决特定心理社会冲突(如婴儿期"信任vs.不信任"),成功解决将形成积极品质(希望),失败则导致消极特质(恐惧)
(原文:"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pecific crisis that must be resolved for healthy personality growth")
2. 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:儿童发展并非孤立过程,而是通过与家庭、学校、同伴等社会系统的互动,内化文化规范与价值观
(原文:"The child's personality is shaped not by internal drives alone, but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he lives")
3. 自我同一性的建构:青春期核心任务是形成"自我同一性"——对"我是谁""我将走向何方"的清晰认知,这一过程受社会角色期待与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
(原文:"Adolescence is the period of identity crisis, where the individual must integrate past experiences with future aspirations")
4. 早期经验的长期影响:婴儿期的情感互动(如母亲的"足够好的照顾")为后续心理社会发展奠定基础,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常可追溯至童年的未解决冲突
(原文:"The first years of life are not just a prelude to adulthood, but a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entire personality is built")
四、经典句子摘录
(原文:"Children are not vessels to be filled, but torches to be lit—the responsibility of society is to provide the fuel for their flame")
(原文:"Adolescent confusion is not a pathology, but a necessary passage—the individual must grapple with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'Who am I?' to anchor their adult life")
(原文:"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not to implant knowledge, but to help children find their place withi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fabric")
五、推荐阅读人群
- 心理学专业学生:发展心理学、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核心教材
- 教育工作者: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,优化教学与班级管理策略
- 心理咨询师:掌握青少年同一性危机、早期创伤干预的理论工具
- 社会学研究者:参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机制
六、读者评价
"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儿童发展的理解——原来每个阶段的'问题'都是成长的契机"——豆瓣读者@教育观察者(2023)
"埃里克森的阶段理论至今仍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框架,本书的跨文化视角更让理论有了生命力"——知乎用户@心理治疗师李航(2022)
"翻译精准且案例生动,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育儿实践都极具参考价值"——微信读书书评
七、作者其他著作
- 埃里克·埃里克森(Erik H. Erikson):
- 《Identity: Youth and Crisis》(《同一性:青少年与危机》)
- 《Young Man Luther: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》(《青年路德:精神分析与历史研究》)
- 《Insight and Responsibility》(《洞察力与责任》)
- 《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》(《老年期的活力参与》)
-
上一篇
《布莱克威尔感觉与知觉手册》
本书是Blackwell实验心理学手册系列的核心分册,系统梳理感觉与知觉领域的实验研究范式与理论进展。全书分为感知觉基础、视觉系统、听觉系统、多模态整合、发展与个体差异五大模块,收录50余篇权威综述,涵盖从经典错觉实验到现代脑成像技术的前沿研究。书中特别强调实验设计的逻辑严谨性,通过"问题提出-假设验证-结果解释"的框架,为研究者提供可复制的研究模板。
-
下一篇
《国家的视角: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》
本书通过分析苏联集体化、坦桑尼亚村庄化等重大社会工程失败案例,揭示国家在追求"清晰化"治理过程中如何因忽视地方复杂性而引发灾难。作者批判了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技术理性的盲目崇拜,主张在政策制定中平衡标准化与地方适应性。